边舒才艺术馆
新闻详情

天道酬勤,酬有情怀的勤者

发表时间:2020-12-15 11:26

每根用艺术讲故事的神经,从来都颤抖在月光下的向上的姿势里。

勤者——人生在勤,不索何获
    边舒才,1947年出生于山东淄博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这是网络百科上这么介绍的,寥寥几笔,他的轮廓就出来了,他身上闪光的部分也就出来了。这些具有闪光点的词冲击着大脑,让人们感叹、崇敬,在心里留下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,但等回头再想起这个人时,只能想起他身上的荣誉事迹。其实能被记忆的还有很多,那些被光芒掩盖住的努力奋斗,在他的人生中,有太多太多没法呈现的泪水和汗水蒸发在时间的光迹里。我们总知道,成功的艺术家背后有着多多少少、大大小小的故事,但是具体是什么,又不甚明晰。但是,我们应该明白,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,每一个人走出自己的成就前,都是低着头奋进的骨朵,在绽放的一刻前,只面对泥土,绽放后,才引来蝴蝶。
    边舒才的画中充满了“生”,一笔一画之间皆是灵气。他笔下的人物筋骨舒展,躺卧坐立皆有嗔痴悲喜,钟馗红衣抚剑、太公背雪引钓,每个人物都蓬勃似活,仿佛在人间走过一遭,路过了他的画纸。人物的神情像是被捻出来的,丝织的,大片的留白也带着余韵未尽的表情。笔下诸位,动静皆神。似乎很难想象,如此磅礴的风景山水、挺拔的人物是怎样出现在画纸上的,难道只是某个灵机一动的瞬间?只是某一刻的顿悟?人生需要一步步走出来,画也需要一张张画出来,没有大量的积累,自然没有某一点处的升华。


钟馗神威.jpg


    边舒才的绘画之路也如此,并非一蹴而就,对他来说每时每刻的人生都是战役,都值得去努力挥墨。
    边舒才先生的内人,齐女士坚定地说,“舒才是一个勤奋、好学、刻苦、有天赋的,”她沉 了一下,“画家。”
    谈到对边舒才先生一开始要坚定走专业绘画之路的时候,她这么说道,“我一直对他的才华、佩服,对他的发展很有信心所以大力支持。刚开始,也是犹豫,因为要去北京,怕闯不出来,花销又大,供应不上怎么办。可是他一步一步脚印走,我就一步一步脚印跟。他直冲不退,一直奔着目标冲。支持也干,不支持也干。”
    齐女士一直作为边舒才先生绘画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和见证者,她选择了三个词“永不放弃,永不言败,拼命的学”,她描述边舒才先生的绘画日常,“不喊苦、不喊累。今年七十四岁,每天都出作品,每天不画过不了一天。他说,没办法做到一天都看风景,如果玩就是白活一天。每天六点起床,看看微信,看看朋友圈之后,就开始画画,就在画室里呆着,晚上八点多再睡。一张满意的作品要花好几天修改。
    他没去北京闯的之前,因为从小热爱书画,之后就在电影院做美工。电影院每个月的大看板画都交给他画,电影宣传海报也是他自己画出来,一次就三十多张,比着电影报、比着演员画,画完就大街小巷地贴。他这一生酷爱艺术,也练书法,篆书隶书,没有不会写的,都自己在家练,啥也练。他画的所有人物,大多数古代的人物都有故事,所有那些人物历史背景都要自己去看,他自己又一次画那么多,也是累啊,是我替他累。他自己一声也不吭。”她一口气说下来,舒了一口气,她又笑了,她一个劲地补充,“讲得不好,我也不会说,但都是些大实话。”每次提到边舒才先生的勤奋、努力时,她的声音会变得深沉而坚定,所有带笑的情绪全部收敛,等说完之后,才会微笑示意,仿佛勤奋刻苦这个词不能轻易对待。
   边舒才的女儿,边女士是这么评价她的父亲,“他是一个活在自己艺术天地里的人,一生作画,能达到忘我境界。小时候,对父亲概念很模糊,只知道他关心我的饮食起居,照顾我上学,一边忙于自己的工作,一边照顾家庭,是个平凡的人。小时候最奇怪的是每一天晚上深夜起来,父亲屋里灯都亮着,每次偷偷去看,他不是在画画就是在看书。当时很不理解,父亲都不睡觉的吗?随着年龄慢慢变大,慢慢地明白了父亲的绘画成就。当他的绘画艺术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,我就会看到他的勤奋、他的努力。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他,就是厚积薄发。之所以他在我眼里是个成功的画家,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能看到现在的成就,都是源于那些彻夜不眠的努力和勤奋。每一个人的成就,都离不开自身的努力,没有一个人是不努力就成功的,这也是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教育。”
情怀——怀古惜今,坚持热爱
    随着2020年《感动中国》的落幕,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出现在大家面前。她57年为敦煌默默奉献,守护着这一缕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血脉。敦煌莫高窟再一次引发全网关注,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与传承成为时代重担。在这一宏大的命题之下,边舒才作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踏上了敦煌系列的绘画创作。他前往莫高窟,在敦煌文化的气息中捕捉着历史的灵魂,敲醒内心深处的情感。


10879775099192457066.JPG


    谈到这一次创作经历,边舒才表示,这样的作品有太多的历史在里面。敦煌的壁画、雕塑,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沉重,然后是激动。这是千年前留下的,是历史留给,为敦煌创作,是使命。敦煌这一系列的创作,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,对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。唤醒大众心中的历史感是通过创作这一系列想要传达的。
    敦煌石窟披着千年的历史风沙,它一步一步走着时光的轨迹,走出中华民族的印记。敦煌石窟诞生的一刻起,也许并不是为了留存,但它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,却让它成为历史。正是这些星星点点的文化精魄构成着民族文化宏伟的星图,其中的每一个坐标点,都是致敬传统文化的酒杯,都是民族夜梦的枢纽,这些文化遗址就是人间掉落入天堂的星子,每一个固定它们的手,都是传承的火炬。边舒才先生全身心投入创作,在历史的河流边垂钓,钓起民族文化的碎片,钓起历史传统的灵魂,河里倒映着敦煌的星子,也倒映出他的双手,他的双手也是两把火炬。
    边舒才先生在对敦煌系列创作的同时,也举着坚持举抗疫、共同努力的旗帜。
    疫情来势汹汹,敲响了中国大地的警钟。灾难平地而起,揽过山川河流和万民的眼光,成为挂在人们嘴角的一片沉重的霾。有人卧上病床,有人闭门家中,有人前往抗疫一线,每个人又在重复着不同的命运和使命,但是不变的是同心协力、共战疫情的心。在这个急需要用精神上的支持的时刻,艺术家们纷纷行动,用他们包含心血的作品,展现疫情之中温暖感人的瞬间,描绘着医护人员守护人民的坚定。他们在精神上为抗疫助力,为人民鼓劲,为千千万万的同胞们提供食粮,让社会能够获得继续携手同行的力量与希望。
    以“艺”抗疫的报道纷纷占据各大新闻平台,在2020年3月26日,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的文化专栏也发表了边舒才的抗疫画作的报道。


14062638960040035210.jpg


    当问起边舒才先生在疫情期在家为抗议英雄创作的感受时,他表示,为抗疫英雄提笔是幸事,用画笔将艰难却值得被铭记的时刻记录下来是大事,希望这些画作能够传递给人们能量,使社会坚定希望。
    他用笔触反映着大千世界的种种,人间有苦、大爱无疆的主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主题。当国家受难,民族正在走着艰难坎坷道路的时候,用笔展现爱与使命是每个艺术家应该去做的,为当下的时代献出自己的心血,是每个艺术家应该坚守的。绘画尽管是自己的世界,但不能够自顾自的沉于之中,更应结合时代,立足当下,把住时代的脉搏,为时代献花献泪。
    边舒才早年经历坎坷,有着不顺的童年。边舒才先生说:“小时候在农村中摸索绘画的途径,二十岁正规地走进艺术之门。从县文化馆、影剧院,到考进中央美院,定居北京。支持我最大的动力就是对于绘画事业的热爱,这份热爱让我能够做出成绩,向党和全国人做出一个好的交代。”带着这份热爱,他一路成长,也一路坚持执笔,坚定笔直地走着自己的绘画之路。在他的家乡,他走过的路上,都有着或深或浅,执笔的身影。在教室的作业本上,在河流的滩涂上都留着他梦的痕迹,那是过了很久很久都不能磨灭的坚持的倒影。时光在他的眼睛上、耳朵里都寄来了年龄送来的信件,但时至今日,他依然坚定地站在画桌前,说着他的热爱,把他满腔的热血写满画布。边舒才先生用行动证明着,跟从自己所爱的人生是多么值得。
    天道酬勤,做有情怀的勤者。


20201119


分享到: